
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,父母应该做的是要担起责任,走在前面,成为孩子的引路人。
01
各位爸爸妈妈,您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吗?当然不仅仅是成绩那么简单。
教育就是培养习惯,尤其是孩子处在3-12岁这个年龄阶段。在孩子12岁之前帮助他养成好习惯,不仅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,父母自己也会省心很多。
那么,怎么做呢?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:“播下一个行动,收获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
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。你能不能担重任,会不会办事,能力如何,恐怕都跟你的习惯有关。
现在很多父母特别疼爱孩子,给孩子报了学习乐器的培训,孩子说不学就不学了,全部由着孩子自己的性子,那么小先想问:孩子不想学就不学,那还要父母做什么?
小明快5岁时,经过慎重考虑,多地走访,家长给他报名学小琴。小家伙一开始很喜欢,可是,上了几天后,开始不耐烦了。
一天晚上,他终于说:“妈妈,我今天不想去上课!”“为什么啊?”“我不喜欢练琴,太累了!”
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,这位家长早有预料,于是安慰了他两句,然后坚定地告诉他:“今天必须得上!既然报了名,就要坚持下去,妈妈会陪着你的。”
“不去,我就不去!”他继续闹,然后感叹了一句:“大人真幸福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小孩真不幸福,什么都要听大人的!”
这位妈妈告诉孩子:“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,不能做决定,就得听大人的!”
在没有孩子之前,家长们可能会曾告诉自己:自己要成为孩子的朋友,凡事跟孩子商量,绝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。
然而有了孩子之后,想法渐渐变了。
渐渐发现,父母绝对不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,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,有时甚至要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,尤其是学习。

02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中国的父母越来越“尊重”孩子,常常喊着给孩子“爱和自由”的口号,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,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、过犹不及,很多父母口里的“尊重”,变成了“遵从”。
于是,在孩子对舞蹈、音乐、乐器等感兴趣的时候,二话不说报了名,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,又遵从孩子的决定,不想学就不学了呗,没事,孩子快乐就好。
“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,孩子快乐就好”,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,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,是父母的不负责任。
孩子的学习,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,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,经过一段时期之后,必然会遇到瓶颈,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。
只要坚持下去,折磨过了,兴趣变成了特长,接下去就是享受。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,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,由此进入良性循环。
然而,以孩子的天性来看,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,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,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来,基本上不可能 。
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,这时候家长不“逼”孩子,让孩子“不想学就不学”,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,东学一下西学一下,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,形成恶性循环。

03
当然,家长的“逼迫”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,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俞敏洪女儿自小开始学习琴,后因妈妈的“逼迫”而产生了厌烦情绪,企图放弃学习琴,纠结了不到一年。
一天,他女儿说:“老爸,我不学了,我对琴没有兴趣了。”俞敏洪看着女儿,心想,这可怎么办呢?他对女儿说:“没有兴趣就不学了,不论你学不学琴,老爸都知道你曾经拿过第一名。弹不弹琴你自己决定,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。”女孩很高兴地离开了,但是俞太太可不高兴,她坚持让女儿继续学下去。
难道就这样让她放弃了么?NO,接下来俞敏洪做了一件事,彻底然女儿爱上了学琴。
一周后,俞先生带女儿去听了一场音乐会。音乐会过后,他对女儿说:“宝贝,你看,你琴弹得这么好,如果不继续弹下去挺可惜的。你以前学了那么多年,吃了那么多苦,说丢掉就丢掉了,我为你的那些付出感到委屈。”
小女孩懵懂,他接着说:以后你上高中、上大学,有同学聚会的时候,如果有同学唱歌,你要是能弹琴给他们伴奏,大家会觉得你很厉害的,是不是?还有,我当时让你学琴,是希望你将来能多一个伙伴,知道吗?长大后,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,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,能有琴陪伴你,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,因为你能倾诉。
我也经常有孤单的时候,但是我没有发泄情绪的渠道。
有时,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样会一种乐器,那样我就可以把心中的郁闷、孤独弹出来或吹出来,那样我就会快乐很多。但是我不会,也没时间去学。所以,我不希望你将来像我这样,不希望你这么轻易就放弃琴,但是,我不会强迫你弹琴。

后来,他发现,当他不强迫女儿弹琴后,她反而自己去练琴了。有时写作业写累了,就去弹15分钟左右的琴,然后继续写作业,写累了就再弹。这样一来,一个星期也能弹两三个小时。现在,她弹琴依然非常流畅,而且也开始对其他乐器感兴趣了。
自信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,现在,她和同学们谈起音乐时,不仅有热情,而且很欣赏自己在音乐上的表现。孩子就是这样,快乐会让他们去追求更大的快乐。
04
作为家长,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,但那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让孩子做决定,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。
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决定的时候,如果什么都听孩子的,那还要父母干什么?
抛弃要与孩子做朋友的念头吧!
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,父母应该做的是要担起责任,走在前面,成为孩子的引路人。
告诉孩子,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学习,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会后悔。
蔡康永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,我很赞同,他说:
「5岁觉得游泳难,放弃游泳,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,你只好说“我不会耶”。18岁觉得英文难,放弃英文,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,你只好说“我不会耶”。
人生前期越嫌麻烦,越懒得学,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,错过新风景。」
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,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,在孩子想要放弃某项学习的时候,对他说一声:“孩子,再坚持一下,我陪着你。”
引领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适区,带着孩子走过前面那段不怎么顺利的道路后,他才能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。这才是给孩子真正的快乐!